吴茱萸可以用到15克吗 中药古方中的用量两半是现在多少克?

08-22 滚动新闻 投稿:书山雁

导语:生活知识的应用,将帮助你更好地规划旅行和度假,享受愉快和难忘的旅行体验。吴茱萸可以用到15克吗 中药古方中的用量两半是现在多少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吴茱萸可以用到15克吗

吴茱萸可以用到15克吗,吴茱萸栽培管理技术

1、繁殖方法:

(1)分根繁殖:选择生长旺盛的老树作繁殖母株,于立春前后,把老树旁边的根挖出几根来(挖时要离主根较远,侧根不可挖得过多),用刀切成数段,每段13~17厘米长,进行育苗。苗床100~120厘米宽,每隔17~20厘米见方,插植一段切好的根,约插入土中3/4或4/5,只露1.5厘米左右在外面,然后施上少量的稀薄人粪,盖上泥土或厩肥,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30~40天即能抽芽。到第2年春季即可移栽。

(2)分蘖繁殖:吴茱萸分蘖力强,可于10~11月间,在离开母株约70厘米的地方,挖开表土,用刀在侧根每隔7~10厘米处,切一两刀,切上皮层后,仍盖上浅土3~6厘米,并于树干四周的根部,浇点稀薄的人粪尿,再盖上垃圾或稻草,保持土壤湿润。到第2年春季,在切过伤部的地方就能抽出幼芽;这时要把覆盖物撤去,在清明前后,就可切断和母株相连的根部移栽。另一种办法是在2月间于老树四周挖取分生之萌蘖(幼苗)移植。

(3)插枝繁殖:于春初,新梢生长前,自母株剪取上年生长健壮向阳的春梢,须留数芽,剪34厘米左右长。用35~50厘米见方的距离,以213枝条插入土中。插苗时须选择晴天,并须选择向阳、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上插植。插植后,注意遮阴、浇水、防旱。到谷雨后,地上部分的芽即能抽出新枝,插后约3个月即能抽出大量新根,到第2年春季就可定植。

2、移栽:选择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和排水良好的地上栽植。栽种以春秋两季为适宜。移栽时,先挖好窝,窝宽50~70厘米,深34~50厘米,行株距330~400厘米,以三角形或正方形等法定植。挖窝时,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再施放腐熟的厩肥或塘泥作基肥;先放表土,以防基肥发热,影响植株生长;然后将苗种放到细土上面,先复表土,再复心土,后再轻轻把苗向上提一下,并加镇压,使根部紧结土壤。种后2~3年就会开花结果。

【栽培管理】

1、追肥除草:吴茱萸一般不需要特别管理,但栽后1个月内,2~3天须浇水1次,以保持土壤湿润。以后每年春季追施厩肥、堆肥或人粪尿、塘泥1次,秋末冬初追肥培土1次,并结合除草2~3次,做到见草即除。

2、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真菌病: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子囊菌,当受蚜虫、长绒棉蚧虫危害时,植株诱发出不规则的黑褐色霉状斑,发生后期,叶片和枝干上覆盖一层霉状物,严重时树势衰弱,开花结果少。5月上旬至6月中旬,蚜虫、长绒棉蚧虫发生较多的情况下发生。防治方法:蚜虫、长绒棉蚧虫发生期,可喷以40%乐果1500~2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800~1000倍液,每隔7天1次,连续2~3次。

②锈病: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绿小点,后期叶背形成橙黄色微突起的小疱斑(夏孢子堆),疱斑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的夏孢子,叶片上病斑增多,以致叶片枯死。一般多在5月中旬发生,6~7月危害更为严重。防治方法:发病期喷0.2%~0.3%度石硫合剂,或50%二硝散200倍液,或敌锈钠300倍液(加洗衣粉150克),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③树脂病:是吴茱萸常见的一种病害。叶片起黑点,逐渐扩大,可用波尔多液(硫酸铜1千克,生石灰1.5千克,加水2.5千克)涂刷于树干上,或用牛粪涂在树干上加以防治。

(2)虫害:

①褐天牛:其幼虫从树干下部30~100厘米处或在粗枝上蛀入茎秆中,咬食木质部,严重时病株可枯死。防治方法:5~7月成虫盛发期人工捕杀,并在产卵裂口处刮除卵粒及初孵幼虫;幼虫蛀入木质部后,见树干上有新鲜的蛀孔,即可用钢丝钩杀或用浓石灰浆或浸渍40%乐果原液的棉球堵塞洞口,并以黄泥塞封严密以毒杀幼虫。

②柑橘凤蝶:其幼虫常为害幼芽、嫩叶成缺刻或孔洞,以5~7月为害最为严重。3龄后,幼虫食量增大,能使幼枝上大量叶片吃光而成秃枝,严重影响植株生长。防治方法:在幼虫低龄期,喷以90%敌**虫1000倍液,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在幼虫3龄以后,喷以每克含茵量为100亿的青虫菌3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续2~3次。

③土蚕:主要有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幼虫为害幼苗,以4~5月为害严重。防治方法:清晨在田间人工捕杀;为害盛期(4~5月),用炒香的麦麸或菜籽饼(或棉籽饼)5千克与90%晶体敌**虫100g制成毒饵诱杀,或用90%敌**虫1000~1500倍液在下午浇穴毒杀;每667㎡用2.5%敌**虫粉剂2千克,拌细土15千克,撒于植株周围,结合中耕,使毒土混入土内,可取到保苗作用。

【收获与加工】吴茱萸一般是生长3年即开花结果,于农历7~8月采收。每株树可产鲜吴茱萸5~15千克,高产的可达40千克(约5千克鲜货折干货1千克)。果实摘下后,放于太阳下晒干,然后将果柄搓脱,簸去梗蒂即成。

吴茱萸15g会不会中毒?

吴茱萸15g会不会中毒?,一般情况不会中毒,除药物冲撞以外,吴茱萸,有暖肝下气,燥湿止痛的作用。其性辛热,既能温中散寒,又能疏肝下气,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以用脘腹冷痛,寒疝疼痛,头痛等。脾肾虚寒的久泻久痢,五更泻,可以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比如四神丸,可以用于肝气犯胃所致的嗳腐吞酸,可以与黄连同用,比如左金丸。

中药古方中的用量两半是现在多少克?

中药古方中的用量两半是现在多少克?,在中医药方面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升是体积单位,1升=液体200毫升

参考: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吕立国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声明:生活头条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gdcy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