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拉链是谁发明的?

08-17 房产资讯 投稿:允海秋

拉链又称拉锁。它是近代方便人们生活的十大发明之一。

拉链的出现是一个世纪之前的事。当时,在欧洲中部的一些地方,人们企图通过带、钩和环的办法取代钮扣和蝴蝶结,于是开始进行研制拉链的试验。

1893年,一个叫贾德森的美国工程师,研制了一个“滑动氏没紧装置”,并获得了专利,这是拉链最初的雏形。这项装置的出现,曾对在高统靴上使用的扣钮扣钩造成了影响。但这一发明并没有很快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这种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

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改进了这种粗糙的锁紧装置,使其变成了一种可靠的商品。他采用的办法是把金属锁齿附在一个灵活的轴上。这种拉链的工作原理是: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挨着而相对的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

拉链最先用于军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首次订购了大批的拉链给士兵做服装。但拉链在民间的推广则比较晚,直到1930年才被妇女们接受,用来代替服装的钮扣。

拉链是在1926年获得现在的名称的。据报道,一位叫弗朗科的小说家,在推广一种拉链样品的一次工商界的午餐会上说:“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十分简明地说明了拉链的特点。拉链这个词是这样来的。

二、冷气机是谁发明的?冷气机的发展历史为何?

答: 空调是空气调节器,能够调节房屋、船舱、机舱、车厢等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等,使达到一定的要求,其发明者是开利。一九零二年,「空调之父」开利从美国康乃尔大学毕业之后,在水牛公司工作。当时,一家位于纽约市的沙克威廉印刷厂由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使纸张扩张和收缩不定,油墨对位不准确,无法生产清晰的彩色印刷品,于是向水牛公司求助。为了稳定纸张的深缩度,水牛公司必须生产一部可以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机器。开利认为,既然可以利用线圈来产生热力保暖,同样也可以用线圈来降温。就是这样,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空调了。不久,其他工业,如纺织业、化工业等也引进空调技术,促使了空调产品质量的提升。不过,空调发明了二十多年,受惠的一直都不是人类。直到一九二四年,底特律一家商场,经常因为天气闷热而令不少顾客和职员晕倒,于是商场安装了三台中央空调,使环境变得凉快,同时也令人们的消费意欲大增。这是空调技术第一次应用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上。接着,美国的电影院也利用空调技术,在夏季为观众提供凉爽的空气。空调技术应用在娱乐场所上,大大提高了美国娱乐场所的生意额,故此大量全年开放的室内娱乐场所,比如室内运动场和商场等,似雨后春笋般出现。到了二次大战之后,空调技术更正式走进普罗家庭。

三、空调是怎么发明的?

被称为制冷之父的英国发明家威利斯·哈维兰德·卡里尔(有的地方译作开利)于1902年设计并安装了第一部空调系统。美国纽约的一个印刷商发现温度的变化能够造成纸的变形,从而导致有色墨水失调,该空调系统就是为他设计的。卡里尔的专利1906年得到注册。

1902 年7月17日,这名才从康奈尔大学毕业一年的年轻人,在“水牛公司”(Buffalo Forge Co.)工作时,发明了冷气机。但最初发明冷气机的目的, 并不是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为一些死物服务。

话说当年水牛公司的其中一个客户——纽约市沙克特威廉印刷厂,它的 印刷机由于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变化,使纸张扩张及收缩不定,油墨对位不

准, 无法生产清晰的彩色印刷品。于是求助于水牛公司。开利心想既然可以利用空 气通过充满蒸气的线圈来保暖,何不利用空气经过充满冷水的线圈来降温?空

气中的水会凝结于线圈上,如此一来,工厂里的空气将会既凉爽又干燥。

1902年7月17日,空调的时代就由这印刷厂首次使用冷气机而开始。很快,其它的行业如纺织业、化工业、制药业、食品甚至军火业等,亦因空调的引进 而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1907年,第一台出口的空调,买家是日本的一家丝绸厂。

1915年,开利成立了一家公司,至今它仍是世界最大的空调公司之一。但空调发明后的20年,享受的一直都是机器,而不是人。直到1924

年,底特律的一 家商场,常因天气闷热而有不少人晕倒,而首先安装了三台中央空调,此举大 大成功,凉快的环境使得人们的消费意欲大增,自此,空调成为商

家吸引顾客 的有力工具,空调为人们服务的时代,正式来临了。

但说到空调可以普及,主要是通过电影院可成事的。大多数美国人是在电影 院第一次接触到空调的。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院利用空调技术,承诺能为观众 提供凉爽的空气,使空调变得和电影本身一样吸引人,而夏季也取代了冬季成 为看电影的高峰季节。随后出现了大量全年开放的室内娱乐场所,如赌场、室内运动场和商场,这些都得归功于空调的出现。

四、人工造雨是谁发明的?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可谓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尤其他那能随时呼风唤雨的本领更让人神往。实际上,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呼风唤雨已经不再只是个神话。自1946年,美国科学家文森特•谢弗尔发现了人工降雨的方法后,人工降雨技术迅速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呼风唤雨”从影幕上的神话到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人类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摸索和实验时期,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1890年,美国国会曾经拨款1万美元,利用火炮、火箭和气球,在云中进行爆炸摧云造雨的实验。

1918年,法国科学家们把装满致冷物质——液态气体的炮弹发射到空中,进行爆炸造雨的试验。

1921年和1924年,美国恰菲教授先后两次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沙粒,试图促使云层碰撞而降雨。

然而,这些林林总总的人工造雨试验,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那么,美国科学家谢弗尔是怎样成功实现人工降雨的奇迹的呢?说起来,他的这项发明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在战争中的用途十分重要,然而,当飞机进入高空遇到冷空气时,机翼上常常会出现结冰现象,导致飞机不能正常飞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美国纽约州通用电气公司聘请了著名科学家欧文•兰米尔博士,年轻的谢弗尔当时是兰米尔博士的助手。

在大雪纷飞的新罕布什尔山区做实验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周围云层的温度虽然经常低于冰点,但云中的水分却不结冰,也未形成雨或雪。这个现象引起了谢弗尔浓厚的兴趣。

当时,人们对雨雪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不清楚。谢弗尔对兰米尔博士说:“兰米尔先生,如果我们弄清楚雨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那么不就可以进行人工造雨了吗?”

兰米尔博士很感兴趣地看了看助手,说:“不错。但到现在为止,人类还不明白雨雪形成的真正原因。不过,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滴是凝聚在灰尘或其他物质的细小颗粒周围的,没有这细小的内核,水滴就无法形成。”

“那么,这种观点有没有得到实验证明?”

“有人做了试验,但并没有定论,因为实验结果有时下雨,而有时又不下雨。”

二战结束后,谢弗尔决心把雨雪形成的原因弄清楚。他用一部能够制造类似云中冷湿气体的机器进行了试验,并且往里面投入各种诸如粉尘、泥土、盐、糖之类的物质,期望能看见水滴的形成。然而,凡是能想到的材料都试过了,试验的结果却总令人失望。

一个炎热的夏日,谢弗尔冒着酷暑继续在制冷器中做试验。午饭时间到了,谢弗尔和平时一样,敞着冷冻机的盖子就离开了——因为冷空气下沉,他不必担心它们会从冷冻箱中逃逸。

午饭过后,谢弗尔又回到制冷器前。他看了看冷冻箱的温度,“唉,温度怎么上升了?”他略微沉思了一下,恍然大悟:原来,冷冻机盖子没有盖上,因而受周围热空气的影响,冷冻箱的温度也上升了。

为了继续进行试验,必须迅速降低温度。于是,他向制冷器内投入了一些干冰。在投入干冰的同时,谢弗尔正好向制冷器内哈了一口气。就在这时,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制冷器内,在他的哈气中,谢弗尔看见一些细小的碎片在闪烁发亮。谢弗尔立刻明白了,这正是他望眼欲穿的冰的晶体。于是,他不停地向制冷器内哈气,并且投入大量的干冰,不久,冰的晶体就变成了小小的雪花飘荡起来。

谢弗尔激动地告诉兰米尔:“我制成人造雪花了!”

兰米尔非常高兴:“既然在实验室可以制雪花,那么我们不妨到空中试试。”

于是,他们就像天真的孩子盼望圣诞节一样热切地期待着冬季的到来——因为只有寒冷的冬天,大气的温度才足够冷。

好不容易盼到了寒冷的11月。这一天,天上飘着云彩,户外天气很冷,但没有雪花。于是,谢弗尔驾着一架飞机,在云层上方撒下大量的干冰。

留在地面观察的兰米尔,抬头密切地注视着天空。忽然,他看见无数的雪花飘飘洒洒地从天而降。这些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化成了水滴。

冻得手脚发紫的兰米尔高兴地冲着还在高空的飞机大叫大喊:“谢弗尔,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就这样,谢弗尔成功实现了用干冰进行人工造雨的方法,将呼风唤雨的古老的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人们兴奋地把这一创举称为“给云层播种”。

此后,美国工人伯纳德•冯纳格特又进一步研究出了用高纯碘化银进行人工降雨的方法,使人工降雨变得更加简单、廉价。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标签: # 拉链
声明:生活头条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gdcy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