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所以”一词的全部解释,最好有例子。感谢大家!

08-17 汽车 投稿:军弘雅
二、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文言文翻译, 是, 文言文, 现代汉语, 句子翻译

三、文言文是怎样翻译的?

浅谈文言文翻译法:

前言: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保留 补充 删除 替换 调整 灵活 意译

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对文言文翻译我总结了一套有效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这几种方法提供给大家。

1、保留法

在文言文中,我们应将专有名词、国号、地名、人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元封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记承天寺夜游》

“元封”是年号,我们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聂政”,“韩傀”都是人名,翻译的时候保留不变。

2、补充法

古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成分。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人)看到渔人,竟大为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就有人邀请(渔人)到他家去,摆酒杀鸡,热情招待他。

省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删除法

古汉语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按照现代汉语规律在这里不用虚词,可以删略不译,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如谦敬副词,某些连词,语气助词,以及用在主谓短语取消独立性的“之”等。

“徒属皆曰:‘敬爱命’”。(《史记陈涉世家》)

伙伴们同声说:“听从您的命令”。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

“敬”表示谦敬副词,可以省略不译,“之”放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独立性,可以删略不译。

4、替换法(又名改易法)

词语替换:古汉语中某些特殊用法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就采用意思大致相同的词语来翻译,叫词语替换。例如:

“孝公既设,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用遗策”(《过秦论》)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先人的基业,照用先人传下来的国策。

句子替换: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式,可变换为现代汉语来表示其特殊意义的相应句式。

5、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他们互相*近的两个膝盖,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曹操与袁绍相比。

6、灵活法

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遇到活用词时,我们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意义。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法”本义为法律,名词,这里应译为按照法律,名词作状语。

7、意译法

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求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意译)

这里我们应选择意译,这样意思更为明确。

文言文翻译,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我们应掌握一套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大家能从中受益。最后,我把这七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一首歌古文今译歌:

词语句法相对应,保持原貌最适应。

若遇词语难对应,可用意译来改易。

成分省略须增补,无义词义可删去。

句法语序古今异,据今调整莫硬译。

专门用语宜保留,既信且达好今译。

标签:

声明:生活头条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gdcy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