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营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

09-02 游戏 投稿:习香柏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欧洲经营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1、军事需求与航空工业是怎么样的?2、现代航空工业是怎样发展的?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欧洲经营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1、军事需求与航空工业是怎么样的?

本世纪初,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前苏联、美国和日本等国是最早建立航空工业的国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作战飞机数量超过了2000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动用了大量轰炸机、侦察机、战斗机、攻击机和运输机,并发挥了显著作用。这推动了战时各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总共生产了各类飞机约20万架,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约23万多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开始出现了一批有较大规模的航空工业制造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航空工业又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是因为参战飞机种类增多,性能提高,使空军成为对战争全局有重要影响的军种。1939年~1945年。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参战国的飞机装备数量逐年增多。这些参战国的航空工业在战时迅速膨胀,一些生产民用车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的民用产品制造企业都加入了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行列,一些国家的航空工业在战时成为国内的最大工业,如1944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有135万人和182万人从事航空工业生产,年产飞机达10万架和2.6万架,航空工业产值跃居两国工业产值第一位。据统计,仅1941年~1944年间,美国军用飞机总产量达29.61万架,英国达10.26万架,德国为10.4万架,苏联为11.07万架。各参战国的飞机年产量在1944年约比战争初期的1939年提高了8~10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军事订货减少了,但由于冷战开始,以美国、苏联为竞争对手展开了长达40年之久的全球性军备竞赛,使航空工业虽在产量上远不及战时,但在飞机质量上则不断地提高,航空科学技术以高速度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喷气推进技术,它带来了航挛工业的新飞跃,以最能体现先进航空技术的综合体——喷气式飞机研制为主要内容的航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由于飞机机体设计、喷气推进技术、航空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强度合金和复合材料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航空工业在高、精、尖发展方面迈开了大步。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工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人员的比重明显增大。同时,军用飞机的种类不断增多。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在朝鲜、中东地区、印度支那、南亚、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湾地区先后发生了一些局部战争,这些局部战争进一步推进了航空工业和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航空工业强国,通过这些局部战争试验了各自的航空武器装备,从而在新的起点上展开了技术上更高层次的竞争。现代局部战争的经验表明,空中力量的强弱已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人们记忆犹新的是,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调动4000架飞机,先是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进行了为期36天的轰炸,出动飞机总数近10万架次,使多国部队完全控制了战区的制空权。随后,在近距支援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的配合下,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仅用100小时就完全打垮了伊军的地面部队。海湾战争显示出了“空、天、电、磁、地一体战”新的作战模式,这对航空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全世界军用飞机的订货量骤然下降,但各国并未放松对航空科技的发展。在海湾战争结束仅3周后,美国政府公布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以显著地位把航空列为美国六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进入了国家翅项关键技术项目的行列,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是为了确保美国在跨世纪的军事实力竞争中和世界巨大航空产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现在的方针是要保持其空中力量,同时用高技术打胜局部战争。为此,美国对军用飞机的发展提出了多研制新技术飞机,同时缩小生产规模的方针。

纵观世界航空工业数十年的发展不难看出,战争、军备竞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刺激了航空工业发展。正是自5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在高性能战斗机发展方面的竞争,以及70年代以美国与西欧在商用喷气运输机方面的发展竞争,带动了航空工业和航空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美国航空工业仍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庞大的。1995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从业人员为77.8万人,当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年销售额达1071亿美元,其中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的销售额分别为309亿和236亿美元。当年净收益45亿美元,在美国各制造业中名列前茅。苏联的航空工业多年来研制生产了一系列飞机,其航空工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有年产飞机2000架以上的生产能力。老牌航空强国英国和法国的航空工业仍在世界前列,特别是英国的垂直起落战斗机、法国的“幻影”系列战斗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此外,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荷兰、日本、西班牙以及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波兰、捷克、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航空工业也都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并都不同程度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自己的份额。

近年来,随着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该地区加强军备的趋势、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航空工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并有可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进入航空工业列强的行列。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出现新的变化。

现代航空工业是怎样发展的?

1903年,当莱特兄弟首次完成载人动力飞行时,并没有多少人认为莱特兄弟此举有多大的实用价值。直到1909年7月23日,法国飞机设计师路易·布莱里奥驾机成功地飞越了英吉利海峡,才使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军方认识到,用飞机从空中执行军事任务的可行性。正是从1909年起,欧洲的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相继建立军事航空队,并建立起各自的专业航空科研机构,从此飞机的研制从航空爱好者的小作坊中走了出来,开始逐步形成生产各类飞机的独立产业,航空工业由此应运而生。

90多年过去了,世界航空工业获得了当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无法想象的惊人发展。

世界航天技术发展历史

卫星发展史

第一章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外国也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 火箭技术

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药发明之后中国人发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献应用火箭原理制成了战争武器,13世纪初传到外国。传说在14世纪末,中国有个学者万户在坐椅背后安装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各持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但是一声爆炸之后,只见烟雾弥漫,碎片纷飞,人也找不见了。为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试验火箭飞行的勇士,月球表面东方海附近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18世纪,印度军队在抗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多次战争中曾大量使用火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动了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曾在印度作战的英国人康格雷对印度火箭作了改进。他确定了黑火药的多种配方,改善了制造方法并使火箭系列化,射程达3公里。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术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人戈达德和德国奥伯特。

齐奥尔科夫斯基毕生从事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研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倡议,经过了短短的30年就实现了。他预想到现代火箭的真实结构,并论述了关于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用于火箭的可靠性,设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来作火箭的动力。他具体地阐明了用火箭进行航天飞行的条件,火箭由地面起飞的条件,人造地球卫星及实现飞向其他行星所必须设置中间站的设想。他还提出过许多的技术建议,如建议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用泵来强制输送推进剂,以及用仪器自动控制火箭等,都对现代火箭和航天飞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达德博士在10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认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具有极大的潜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飞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飞行距离56米。

奥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书中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间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火箭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便能绕地球轨道飞行。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一样,他也对许多种推进剂的组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西斯德国。早在1932年德国就发射A2火箭,飞行高度达3公里。1942年10月发射成功V-2火箭(A4型),飞行高度85公里,飞行距离190公里。V-2火箭的发射成功,把航天先驱者的理论变成现实,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前苏联俘虏部分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V-2火箭和有关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47年前苏联仿制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设计了P-1 火箭,射程达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后研制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别达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发射两级液体洲际导弹P-7,射程8000公里,经过改装的P-7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quot;人造地球卫星1号",从而揭开了现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前苏联由于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东方"号、"联盟"号、"宇宙"号、"质子"号、"能源"号等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可将100多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二战后,美国俘虏了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德国火箭专家,缴获了100余枚V-2火箭。美国陆军在布劳恩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箭,1949年开始研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人造卫星计划,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为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先锋"号、"丘诺"号?quot;红石"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和"土星"号等运载火箭。

中国于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我国有"长征"号(CZ)系列运载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种基本型运载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几种改进型。

1990年4月7日,中国CZ-3 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长征火箭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商业发射卫星的行列,至今已将27颗外国卫星发射上天。

法国从5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探空火箭和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钻石"号运载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国"钻石"号火箭将A-1、D-1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法国积极推动西欧国家联合发展欧洲航天事业,它是欧洲空间局的主要成员国,并承担"阿里安"号运载火箭的大部份研制工作。

欧空局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联邦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英国;非正式成员国有奥地利和挪威;加拿大为观察员国。由欧空局研制的"阿里安"1号运载火箭于1979年12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迄今已研制有"阿里安"1-5号五种基本型和多种改进型火箭。"阿里安"4号为欧空局主要运载工具,至今已发射80余次,失败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卫星运载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开始研制"谬"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决定引进美国"德尔它"号运载火箭技术,以发展本国的N号运载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菊花"1号技术试验卫星。1994年试验成功带有氢氧燃料装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制成功运载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发射成功。

此外,还有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韩国、朝鲜等国均有利用本国制造或租用他国运载火箭来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

二、卫星时代

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设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国出现,美海军航空局已着手研究一种把科学仪器送入太空的卫星,次年美国陆军航空局在审?quot;兰德计划"的一项类似的研究报告中,就有"实验性环球空间飞行器"的初步设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大功率运载火箭的发展,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外伸4根条形天线,重83.6公斤,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个月。同年11月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卫星呈圆锥形,重508.3公斤,这是一颗生物卫星,除了利用小狗"莱伊卡"作生物试验外,还有于探测太阳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线。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是世界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

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发射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和各类应用卫星。70年代军、民用卫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并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方向发展。同时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发展。80年代后期新起的单一功能的微型化、小型化卫星是卫星发展上的新动向,这类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卫星将是未来卫星的一支生力军。除美、苏外,中国、欧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印尼、巴基斯坦等国都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

为什么经过短短的三十多年,航天活动取得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呢?除了美、苏搞空间军备竞赛发射了大量的军事应用卫星外,主要是人类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航天技术的应用。航天活动大大扩大了人类知识宝库和物质资源、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航天活动大大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农业的向前发展。

三、空间探测

空间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和现状;通过对太阳系内的各主要行星及其卫星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了解太阳系的变化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空间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和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探测,开创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内天体的新阶段。

月球探测: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自然成为空间探测的第一个目标。直接考察月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月系统的起源,月球是未来航天飞行理想的中间站和人类进入太阳系空间的第一个定居点。

美国和前苏联自1958年至1976年8月共发射过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其中美国36个,前苏联47个。此后,美、苏再也没有发射过无人月球探测器。1990年1月日本发射了一颗月球探测器,成为第三个向月球发射探测器的国家。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182公斤)进入大椭圆轨道,在地-月系统中飞行,另一部分(11公斤)在月球轨道上飞行。日本还计划在1996年2月发射一颗重550公斤(含推进剂190公斤)的月球-A探测器。

月球探测已经实现的主要方式有:(1)在月球近旁飞过或在其表面硬着陆,利用这个过程的短暂时间探测月球周围环境和拍摄月球照片;(2)以月球卫星的方式获取信息,其特点是探测时间长并能获取较全面的资料;(3)在月球软着陆,可拍摄局部地区的高分辨率照片和进行月面土壤分析。

1999年7月31日,为了确证月球上到底有没有冰,美国"月球"勘探者号进行了飞行器撞击月球实验。

行星和行星际探测 人类长期借助于天文望远镜观测行星表面的细节,发现了土星光环、木星卫星和天王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陆续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借助于近代照相术、分光术和光度测量技术对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人们在地面隔着大气层观测行星,已经不能满足对行星的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为行星和行星际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自1960年至1978年美、苏和西德共发射了63个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其中美国23个,前苏联38个,西德2个。采用的探测方式有:(1)从行星附近飞过拍摄照片,测定它们的辐射和磁场;(2)在行星表面硬着陆,直接探测行星大气;(3)绕行星飞行,成为行星的人造卫星;(4)在行星上软着陆,对行星表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测。1960年3月发射了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先驱者"5号,进入了一条0.8~1.0天文单位的椭圆日心轨道,测量了行星际磁场、行星际粒子和太阳风,探测表明太阳风像喷水池螺旋形喷水图形;发现地球磁场在向着太阳的一面被太阳风压缩,另一面至少延伸到500万公里远。1962年8月发射的"水手"2号成功地飞过金星,发现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1970年8月发射的"金星"7号第一次降落金星表面,探测表明金星表面温度为475℃,压力为90±15个大气压。多次探测表明金星有稠密的大气层和厚厚的云层和频繁的闪电,发现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7%,氮气占1%~3%,,水气占0.1%~0.4%。1964年11月发射的"水手"4号飞过火星,探测表明火星没有辐射带和磁场,测量到火星电离层的特性和大气密度垂直分布,火星表面大气压不到海平面大气压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火星上的环形山与月球相似。1975年8月发射的"海盗"1号第一次在火星上着陆成功,探测表面火星大气中尘土含量很高,火星大气本身二氧化碳占95%,氮占2.7%,还有微量的氩、氧和水汽;对火星土壤分析表明,硅占15%~20%,铁占4%,还有少量的钙、铝、硫、钛、镁、铯和钾。1973年11月发射的"水手"10号,同水星相会的探测表明,水星有极稀薄的含有微量氩、氖和氦的大气,只有地球大气的一万亿分之一;水星表面温度在510℃~-210℃之间;水星有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强度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水星有密密麻麻环形山。1972年2月和1973年4月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发现木星的辐射带强度是地球辐射带强度的10000倍,而且它的脉动磁场延伸到土星附近,发回了木星和土星云量的图像,有关土星主外光环很有价值的资料,它们通过小行星带时没有受到损害,它们最终将飞出太阳系进入恒星际空间,它们带有会被地外文明世界理解的信息牌。

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美欧联合研制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于1990年4月发射升空,这项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十年间进行了10多万次的天文观测,观测了大约13670个天体,向地球发回了黑洞、衰亡中的恒星、宇宙诞生早期的"原始星系"、慧星撞击木星以及遥远星系等许多壮观图像,为近2600篇科学论文提供了依据。这是人类空间天文观测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并释放出一辆火星?quot;漫游者"号,第一次拍摄到火星的彩色三维立体图像,传回地球大量的火星表面的照片。

四、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在航天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尽管航天器携带装置精确、灵敏度高、能自动观察、操作、储存、处理数据,但它们不能代替人的思维。初期载人航天器一方面研究航天技术,另一方面进行生物学和医学试验,研究航天员在长期失重条件下的反应,航天员在密闭舱中的工作能力,航天器对接时和走出航天器时的人的生理反应。

前苏联自1961年4月到1970年9月共发射了17艘载人飞船("东方"号6艘、"上升"号2艘?quot;联盟"号9艘)。1965年3月航天员在"上升"号上第一次走出飞船,1966年1月两艘"联盟"号飞船第一次在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两个航天员从一艘飞船向另一艘飞船转移。1971年到1982年发射了7艘重量为18~20吨的"礼炮"号空间站,截至1985年还发射了27艘载人飞船("联盟"T号、TM号)和25艘无人飞船("进步"号)用作天地往返运输系统。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这是未来永久性空间站的核心舱,将于90年代建成由7个舱组成的大型空间站。俄罗斯计划21世纪前期发射无人和载人火星飞船以及建立载人月球基地。设计寿命为五年的"和平号"空间站运行了十五年,于2001年3月23日13时59分安全地坠落在南太平洋海域。

美国自1961年5月至1966年11月发射了16艘载人飞船("水星"和"双子星座")。"水星"和"双子星座"计划是载人登月飞行目标"阿波罗"计划的头两个阶段。1965年6月"双子星座"飞船上的航天员第一次步入太空,1966年3月"双子星座"-8号和"阿金纳"飞行器在轨道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对接,此后,"双子星座"飞船系统进行过多次交会和对接。1967年至1972年共发射了14次"阿波罗"飞船(其中3次无人飞行,3次载人绕月飞行,6次载人登月飞行,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并和"阿波罗"飞船进行过对接。1969年尼克松政府宣布70年代研制载人航天飞机,1984年里根政府宣布90年代建立永久性载人空间站。

1993年9月美俄二国达成协议,合作建造一个有16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2006年完成。2001年5月,美国宇航发烧友蒂托进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遨游8天,成为地球旅客航天游第一人。

另一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关于载人火星飞行的计划正在悄悄进行之中。二、三十年以后,人类就可能登上红色的行星--火星。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乙火箭发射"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上天,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我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航天员遨游宇宙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第二章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一、 中国是火药和火箭的故乡

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这个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变成现实。一九五七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揭开了航天活动的序幕。

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国把数以千计的各种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间,航天技术迅速从科学技术试验进入实用和商品化阶段,它在经济、科学、文化、军事上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使航天工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是古代火箭的故乡。在宋朝,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我国古代火箭的推进系统,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满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药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雏型。作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杆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作用。这种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国明朝发明的一种武器“一窝蜂”火箭,一次能发射32支火箭,杀伤力较大,当时已经用于战争。明朝发明的另一种用于水战的武器“火龙出水”,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火龙”有龙身、龙头和龙尾。龙体内装有神机火箭数枚,龙体外周装有4个火药筒。发射时,先点燃龙体外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飞行,继而点燃龙体内的数枚火箭再度加速。通过多枚火箭联用和“两级”火箭接力。火箭可在水面上飞行数里远。我国古代这种“多能”火箭的设计思想,是很富有创见的。几百年后,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车原理,建立了现代多级火箭的理论基础。这说明,现代火箭技术渊源于古代火箭。在人类漫长的航天征途中,古代火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我国古代,不仅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有《山海经》、《帝王世纪》上记载的“飞人”、“飞车”的传说,而且有勇于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据传,在明朝(十四世纪末),有一位称“万户”的学者,用几十支火箭捆绑在椅子后面,自已坐在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把火箭点燃,使自己飞上天去。“万户”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火箭飞行的先驱,苏联科学家把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我国古代火药、火箭技术的发展,其时间之早,技艺之高,在世界各国遥遥领先。十三世纪之后,随着商船的往来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药、火箭技术才逐渐传入欧洲,并对后来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在欧美科学家的努力下,现代火箭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当苏、美开始发展导弹、火箭技术的时候,处在战争状态下的旧中国,战火连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千疮百孔。科学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人员研究场所、设备、仪器和资金极端缺乏,一些新发展的科学技术完全无法进行。对于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更无从谈起,总而言之在尖端技术方面,旧中国给我们留下的完全是一张白纸。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自一九五六年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常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和发展了自己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气和能力。

二、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

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并以国防科研、工业机构为主,重点发展弹道式地地导弹,以建立我国独立的战略反击力量,也为发展运载火箭技术打下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首先以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地球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的研究和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为发展我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作了准备。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研制工作的全面开展,这两条战线的工作开始结合起来,整个航天工程体系集中到国防科研、工业部门,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指挥下,航天技术便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一) 下决心发展火箭技术

五十年代,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航天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当时我国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威胁之下。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家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等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专门听取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见。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总理曾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刚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关于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一九五六年四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净、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钱学森等为委员,负责领导我国导弹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建设。五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聂荣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确定由航委负责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这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历史性纪念日。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后,我国导弹、火箭技术究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聂荣臻副总理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个方针。这就是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三十年中,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战胜了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为了缩短我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我国政府曾就建立和发展我国导弹技术同苏联政府举行谈判,苏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专业留学生和提供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即苏联仿制的德国V-2导弹),以及相关的资料和设备,也派来专家。大多数苏联专家热情帮助,在导弹的仿制和研制基地建设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但这更激起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做好仿制P-2导弹的工作。

1960年9月,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运载工具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这是打基础、上水平的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业在奠定基础之后,进入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

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国独立设计生产的中近程导弹投掷国产原子弹,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在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展开多种新型火箭的研制,突破了很多关键性技术。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我国独立研制的两级中远程火箭和第一枚远程火箭相继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基本成功。八十年代第一个年头的春天,我国的远程火箭从西北导弹发射基地呼啸而起,划破万里长空,准时正点精确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标。这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也在迅速进展。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国首次成功地进行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一九八八年九月,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试验。在公海上进行的这两次成功发射表明,我国现代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潜艇水平发射火箭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新技术。另一方面

空中客车的发展史

多年前,标志着欧洲航空工业开始崛起的空中客车公司诞生。今天,空中客车公司已从最初较松散的多国经济联合体发展成为引领全球航空制造业的两大巨头之一,成为影响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格局的重要决定力量。作为航空制造业来说,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空中客车公司缘何得以迅速成长,其经验对我们的企业发展有何启迪,带着探究的心理,10月初,受空中客车中国公司的邀请,本刊记者随中国媒体访问团一行走访了位于法国图卢兹的空中客车总部和位于德国汉堡的另一条总装生产线。

图卢兹,法国南部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城。10月这里也是秋色正浓的好时节。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上不时有金黄色的叶片落下,在透明纯净的秋风中飘撒,清澈如泉的加龙河从城市中间潺潺流过,石块铺就的街道打磨得光洁平整,蔷薇色的建筑,古老的教堂,无不透析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就开始成为法国的工业基地和教育中心。但今天,只有40万人口的图卢兹在国际上颇有知名度的原因,是缘于设立在这里的空中客车公司总部,是空中客车的发展和崛起使这座城市成为法国和欧洲的航空工业重镇。

应时而生

空中客车创立之前,世界航空市场基本上是美国人的一统天下,包括洛克希德·马丁、麦道和波音在内的美国公司占有97%的民机市场份额,欧洲只有不到3%。欧洲特别是法国的航空工业界有识之士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快速发展起自己的航空工业。但当时欧洲的航空工业是各国分立状态,形不成规模,难以抗衡强大的美国同行。在这种形势下,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法、德、英三国以及不久之后加入进来的荷兰福克公司和西班牙航空制造公司组成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空中客车公司由此诞生。

这是可以载入世界航空工业发展史的重要事件。

从一开始,空中客车就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这就是:创造必要条件,使欧洲航空工业能够为世界市场提供大型民机;研发一种基础产品;建立一个合适的财政和工业结构;建立一个市场基础和全球的支援系统;发展一个产品系列;在全行业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

回溯历史,这些当时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目标,今天都一一实现了,有些甚至超过了空客创始者的预期。

看一下今年以来的数字吧。到6月中旬为止,空中客车拿到了161架飞机订单,价值267亿美元。竞争对手波音得到的订单数是92架,总价值82亿美元。而2003年的巴黎航展可以说是空中客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在订单数量上,而且在一向被认为是衡量飞机制造商实力关键指标的宽体客机业务上收获丰硕。阿联酋航空一举订购了空中客车41架客机,总价值125亿美元。这张订单全是大型宽体机,其中包括21架超巨型机A380,18架A340—600,2架A340—500。

采访中,空中客车公司媒体关系高级副经理沃斯库尔(David Voskhul)先生也高兴地告诉我们,今年前8个月,空中客车获得213份净订单,按架数计算,占市场份额的59%,按金额计算占市场份额的72%。到2003年8月底,空中客车的储备订单为1543架,超过竞争对手的1119架。今年,空中客车的交付目标是300架,将在交付上第一次超过竞争对手。

追求创新

空中客车公司在短短33年时间里,从最初只生产一个机型发展为当今民机行业的领先者,成为商业界也是航空业界的典范,成功的因素可能很多,但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准确寻找市场定位,把握好每一个发展机遇,应该是重要一条。

用空中客车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在认真学习了前辈失败的教训和竞争对手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以前在欧洲,即使是很成功的机型,也不会生产改进型飞机,没有类似于美国的DC-9-30或者波音727-200的机型。但空中客车在成立之初,就计划发展一系列的产品。因为公司的创建人知道,单一的机型无法成功地支持一个长期发展的项目。

1968年,洛克希德和麦道公司同时推出类似的两种客机:双通道三发客机L-1011和DC-10,以满足美国大航空公司需求。到70年代末,麦道公司以洲际型DC-10-30飞机胜出,但DC-10极差的财政收入使得以军机为主导的麦道公司总部对民机业务产生怀疑。自此,麦道公司再也没有推出任何一款全新设计的民机。

到1978年7月,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都推出200座飞机。空中客车公司研制的两人驾驶宽体A300FFCC机型处领先地位。这是第一次客户可以面对面地评价客中客车和波音公司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初,空中客车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当时,美国与其他各国政府开始放松对民用航空的管制。一个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市场需要较小型的飞机。在80年代中期,市场销售最好的飞机是120-140座的波音737和MD-10飞机。

空中客车认为,市场足以容下第三个全新设计的、客舱更加舒适、且比竞争对手有更多发展空间的单通道飞机参与竞争。A320在1984年推出后销售势头很好并在美国初战告捷,被销往美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和美国合众航空公司。

总经理罗杰·贝泰勒(空中客车首席工程师)对A320突出的设计特征起到主导作用:带侧握驾驶杆的全电传操纵(FBW)飞行控制系统和前所未有的自动化程度,包括飞行包线保护系统,可以防止驾驶员让飞机进入失控状态。此系统的操纵优点在80年代末期空客研制的加长型四发双通道飞机中再次得到应用。

于1987年6月推出的新机型A330和A340虽然所装发动机数量不同,但彼此非常相似:机翼几乎完全相同,降低了新机型的研制成本。它们的驾驶舱和飞行控制设备与A320非常类似。因此,在一个机型上培训的飞行员可以很容易地改飞另一型号的空客飞机。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可以节省飞行员培训的时间和成本。

在推出A330和A340之后,空中客车公司又推出加长型A321和缩短型的A319飞机,成为第一家可以提供连续的产品系列、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的欧洲公司。更为突出的一点是空中客车公司可以高效率地制造这些飞机。整个空中客车系列飞机只有两种机身截面,多数空中客车飞机都采用两种机翼中的一种设计,并有相同的驾驶舱和相同的电子设备。

当航空运输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滑坡复苏以来,空客飞机的市场份额在逐年增长。由于没有新机型的推出,麦道公司的市场份额缩小了。空中客车成为第二大飞机制造商。在1990年代中期,波音公司依然控制着市场,但空中客车公司也在发展壮大。A320和A330飞机在欧洲很受欢迎。1995年推出缩短的远程型A330-200飞机在300座级以下的飞机市场占有优势。1977年空中客车公司推出A330-500/600飞机,进入民机高端市场。

随着A380和A318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空中客车公司的市场范围,使得空中客车公司产品范围超过了竞争对手。这些飞机(除A300和A310主要为货运公司生产)的设计大多是在1988年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有类似的驾驶舱和电传操纵系统。

新的挑战

空中客车公司不断地进行着技术上的自我挑战。

基于对未来世界航空运输市场的预测,空中客车提出了追求高运力和舒适性的理念,认为超大运力飞机将是解决空运增加和机场拥堵的最佳途径,并且于2000年底完成了一体化转变的内部体制改革后,启动了A380项目。

空中客车认为,A380飞机在经济性和环境目标方面推动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其中包括更大范围地采用复合材料、电子液压传动系统、提高气动效率和采用高涵道比发动机。在提供全新设计的所有技术优势的同时,它还具备了空客系列飞机的通用性的特点。而通用性的关键是为一种型号飞机开发的新技术能很容易地用于另一机型,使得空中客车公司有机会对飞机加以改进,以满足竞争的挑战和客户的需求

据空中客车公司A380市场分析员考斯玛(SEVERINE COSMA)介绍,A380的设计满足了最新和最严格的国际认证要求,它体现了最先进的材料技术、系统技术和工业流程技术。A380的座位面积比直接竞争机型大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有更多的地板面积。A380的座椅和通道更加宽大,拥有宽阔的空间让乘客伸展腿部,并可享用底层设施。

而尤其让航空公司动心的是,A380的现代技术和它的经济性使得座英里成本比目前效率最高飞机低15%-20%。它将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旅途中的豪华舒适。

A380已在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迄今已有11家客户宣布订购129架A380,其中包括17架货机。

在沃斯库尔先生带领下,我们在图卢兹参观了1∶1比例的A380样机。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个舷梯,给参观者的第一印象是A380是一个纯粹的双层舱客机。里面有淋浴室、小型图书馆、会议室、酒吧和圆形商品柜台,给乘客以更多的享受和放松。由于A380具有足够的空间,今后还可以将配餐间和卫生间设在底舱,给主舱留出更多的地板面积。总之,无不让人感受到欧洲人的浪漫精神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图卢兹,在靠近布拉涅机场的地方,空中客车建立了一个面积超过大约50公顷的工厂。工厂主要包括静力实验大楼和总装大厅,其表面积相当于20个足球场,490米长、250米宽、46米高。为总装大厅建设的准备工作从2002年4月开始,计划于2003年底建设完工。 此外,在图卢兹圣马丁工地接近完工的A380设计办公楼在总面积超过17000 平方米的8层楼上已经容纳了1000多名人员。邻近设计办公楼处,一座占地19000平方米的建筑已经开工,它将容纳A380的驾驶舱模拟机和用于模拟系统综合以及验证的“铁鸟”实验台。

在德国汉堡的易北河畔,我们还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A380总装工地(另一个总装基地在图卢兹)。空中客车德国公司公关经理班宁先生告诉我们,这片140公顷的土地是围河造田而来,这里将建设长228米,宽120米、高23米的A380主要部件装饰大厅。该大厅将被用于新的A380的前后机身段的结构装配以及装配所有飞行关键系统。正在兴建的其他设施包括内饰大厅、一个交付中心(对欧洲和中东客户)、两个喷漆车间,一个航前机库和一个发动机试车设施。

指着眼前各种机械正在紧张作业的工地,班宁先生自豪地说,2005年,世界上第一架A380飞机将从这里飞上蓝天。

多元文化

在致力于产品的技术创新的同时,空中客车也创立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正如空中客车的Logo所体现的多元化特点那样,空客一直是由欧洲多个国家公司组成的联营企业,其中包括法国宇航·马特拉公司、总部在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宇航公司、西班牙航空制造有限公司以及英国宇航系统公司。2001年,公司完成一体化,组成全新的空中客车公司,但仍保留了跨国联合经营生产的特色。公司总裁弗加德说:空客既不是法国企业,也不是德国企业,而是欧洲企业。空客分布在法、德、英、西四个国家的16家工厂,各自为战却又协调一致地生产着空客系列的每一架飞机。因此,在强化公司一体化运营的同时,尊重各地文化的差异性,是空客企业文化的精髓之一。

空中客车公关高级副总裁德若兰女士曾告诉记者,由于上述情况,空客特别注重多元化的员工管理制度,针对来自不同国家员工的个人特点,进行非规范化的培训,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这又逐渐演化为空客的商业优势。空客将多元化的企业精神推广到全球各地,在与不同国家的客户交流时,空客的员工善于运用灵活的方式满足客户的多样要求。在过去30年间,空客的业务范围遍及欧洲、北美、亚洲、中东、拉美和非洲,不能不说是它的多元化企业战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空中客车的公司文化是在创新和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空中客车公司在采取跨国工作方式的同时,又保留了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事实证明,这对公司的发展和成长是一个宝贵财富。在30多年的成功商业经营中,空中客车已经学会如何造就一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和不同技能的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队伍。

访问期间,本刊记者向空中客车公司媒体关系高级经理芭芭拉·克拉赫特女士提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空中客车公司的多元文化。芭芭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德国人和英国人来到空中客车公司总部法国图卢兹工作,用的是法国人的方式。但巴黎人来到图卢兹以后,却感觉来到了外国。

关于《欧洲经营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声明:生活头条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gdcy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