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闵行镇的那些茶馆,品不尽人生冷暖丨闵行情

09-24 汽车 投稿:夫雅隽

沧海桑田,闵行老闵行的那茶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上海市文脉密切相连,馆品丨闵而近现代的不尽海派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得到彰显。人生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冷暖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行情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今天,闵行你将听到的那茶是《茶馆,品不尽人生冷暖》。馆品丨闵一起跟着声音,不尽看看闵行镇那些年有过的人生茶楼、茶馆……

闵行镇曾有三大著名茶楼,冷暖分别为:新园茶楼、行情第一楼茶馆、闵行天一楼茶馆。

新园茶楼在原新街北侧西端,其东为味春弄,其西为母子泾折弯处,原址为业主开设的味春客栈,民国25年(1936)新建3开间×3开间面积的两层楼房为新园茶楼,上、下楼均设茶堂和书场,茶堂均设在房南部,书场均设在房北部,扶梯在房中央两侧,底楼西侧为彭氏的新新理发店,老虎灶设在屋北的西侧。

新园茶楼情景画

业主黄尚文为老闵行西乡黄家塘(今电机厂北部)人,故茶客大多为西乡村民和本镇镇民。书场主唱苏州评话、弹词,有日、夜场,买“筹”代票。

抗日战争胜利后二楼书场改为剧场(闵光剧场),有200余座。以沪、越剧为主,兼淮、锡剧,常来戏角有赵春芳、杨飞飞、施春轩、仇凤仙、莫文芳、竺喜娟、吴牡丹、王素芳、沈锦芳、盛少兰等。

闵行镇京剧票友夏诚一、周瘦鹤、朱文孚等人发起组织的“闵青剧艺社”,也常借剧场演出《借东风》《女起解》《草桥关》《黄金台》《四盘山》《法门寺》等曲目。

1953年茶馆业合作后,改名“新园茶馆”开在新安路东端、杀猪桥弄北口处。原址改作闵行镇文化馆,由原在新西街李宅内迁此。时扶梯改设在房东侧,二楼有阅览室、图书馆、剧场和办公室,底楼为活动场所,有乒乓、棋类、展室等。

第一楼茶馆在前东街南侧东端,又称“东来第一楼”。业主黄庆泉,民国元年(1912)开设,初为平房,民国25年(1936)原址重建假三层西洋式楼房扩大营业,茶堂有4开间×3开间面积。第一楼茶馆一、二楼均为茶堂,有理发、点心、糖果烟杂等配套服务,假三层解放前设麻将台和烟榻。底层设老虎灶供应熟水。解放后二楼开设书场,主唱苏州评话、弹词。

第一楼茶馆情景

天一楼茶馆在原前东街南侧中部,高家弄之东,业主韩根山,民国2年(1913)开设。天一楼茶馆设底楼二开间、二楼四开间的茶堂,底楼有点心、老虎灶熟水供应,初创时有理发服务。茶堂二楼不定期开设书场,老闵行节庆间或有名角来闵时,或外滩浦滨园茶馆爆满时加场演出,主唱苏州评话、弹词。

天一楼茶馆情景画

天一楼、第一楼茶客多为船主、来闵洽谈生意的掮客及镇民。

闵行镇还有三个说农民书的茶馆分别为:洞春茶馆、一笑园茶馆、天福茶馆。

洞春茶馆在原后东街北侧中段的老小菜场内,正兴弄中段折弯处,业主陈关兴。茶馆开设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4开间×3开间面积,老虎灶设在弄对面,有理发服务,茶客多为北乡村民及贩猪崽生意客商,设日、夜书场,主说农民书。

一笑园茶馆位北街西侧、新街与竹荫弄中间,业主陈水根。开设于民国17年(1928),2开间×3开间面积,有老虎灶供应熟水,茶客多为北乡及镇西村民,有日、夜书场,主说农民书。

天福茶馆在后东街东口南的横泾西路,开设于民国26年(1937),业主陈阿英母女,2开间×2开间面积,有老虎灶供应熟水,茶客多为本帮小船民、东乡村民,书场只开夜场,主说农民书。

农民书即是浦东说书,因改变佛教中的因果调而称作“说因果”或“因果书”,也因说书人手击钹子而称“钹子书”“敲刮子”。为一种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地方曲艺品种。

说书艺人身穿长衫,以浦东语调坐唱,击钹静场后先唱开篇后说正本,长篇时以说为主,说说唱唱,说唱结合,配以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加强效果。

演出时艺人左手持钹,右手持竹筷击钹,发出不同快慢、轻重和节奏的音响,或击不同部位、或击后手按以产生不同音色用以镇场、闹场,或以渲染情节,或以烘托气氛。

说书书目以侠义、公案、传本为多数,每场演出二个多小时,中间小息片刻。

茶馆门口挂书目牌,并有预告以吸引听众。

旧时闵行镇商业繁盛、交通便捷,流动人口众多,商贾、掮客、船民、小贩,还有一大早出来出售农副产品的周边乡民,茶馆成了他们小憩和交流信息、洽谈生意的场所,而具有质朴亲近乡音的农民书正合他们的口味,百听不厌,经久不衰。

其他茶馆:

浦滨茶园在原外滩(浦江路)南侧,佛阁弄之西南。民国16年(1927)开设,业主朱泉根,2开间×2开间茶堂面积,前东开间为大兴馒头店,后茶堂濒临黄浦,旁有闵南公司轮船码头。书场主唱苏州评弹,只设日场。茶馆是花米、毛猪行老板与掮客洽谈生意之处,常客也有脚班在此等候客户雇唤,也有奉贤的船帮和乡民。

春申茶园在原外滩(浦江路)北侧,近沪闵路,大众饭店之东。民国24年(1935)开设,业主杨关通。茶堂设楼上为3开间×1开间面积,老虎灶设于底楼。茶客多为长丰弄以西花米行生意人、西渡船帮和奉贤乡民。

龙泉茶园在原后东街东口,坐北朝南,东为岳秋泉理发店,西为徐正昌铜锡号。民国24年(1935)开设,业主陈锦文。底楼二开间茶堂,有老虎灶供应熟水,楼上设麻将桌。茶客多为东乡村民、东乡棉花生意人。

船家茶馆在原横泾东路,环龙桥与启秀桥间,二开间门面,有老虎灶。茶客多为江苏方向来船的船民船工。

同乐居茶馆在原后东街北侧,程瑞丰南货店与东方理发店间,业主朱小妹,有老虎灶,茶客多为出售农副产品乡民、小商贩。

大雅轩茶园在原英石路(今建设路)东口南侧,房屋呈“L”型,茶园设于底楼,6个开间。1937年11月,闵行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大雅轩房屋被强占为日军“慰安所”,茶园闭业。

闵行民众教育馆特约茶园在新街(时称念椿街)润康文具百货店楼上,该处原为“同乐居茶馆”所设茶室,业主汤惠兴。民国19年(1930)3月民教馆与业主接洽商议改为民众教育馆特约茶园。

民教馆特约茶园有茶桌30只,凳90只,每日平均售茶130壶。园内除陈列书报棋类外,每日下午举行其他活动,例时事报告、名人演讲、纪念日演讲、纪念周活动、比赛会、留声机播放、说书、游艺活动、答问代笔等。

特约茶园提供民众在闲暇时间里的娱乐机会,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民众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丰富业余生活。

旧时,茶馆是人们喝茶聊天、生意买卖、信息交流的大众活动场所,听书也是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茶馆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常是清晨三四点钟起忙碌至深夜,还得应付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的骚扰和黑势力的盘剥。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是一个绝好的写照,茶馆成了旧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

“闵行为本邑首镇,地当水路之冲,户口殷阗,商业繁盛,距县治约六十里许。地产棉花多于粳稻。风俗素称朴实,近亦渐趋浮靡。水道有小轮,陆路有汽车,交通颇便。镇之西北有北桥镇,钟楼在焉。其西为马桥镇。而其北为颛桥镇。四镇统称为西南乡云。”

这是由上海著易堂出版于1927年的《上海乡土地理志》(李右之著)对闵行的描述。

书中的“闵行”指的是镇。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撤销了闵行镇建制,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老闵行”了。1992年9月,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闵行区,但“老闵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为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使老闵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在解放以后。随着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的建成,现代工业开始发展,这里建起了汽轮、电机两个工人新村。1958年起,大批工业企业迁来,老闵行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59年建成以一号路(江川路)为主的10条城市道路,在主要道路两侧配置商业网点。以东风、红旗新村等处为中心,新建各类职工住宅25万平方米,学校、医院、邮政、银行、影院、菜场、公园等设施也开始有计划地逐步配套建成,昔日的经贸重镇终于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著名的卫星城,形成最初的产城融合区域。

19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江南古镇的街景在老闵行逐渐消失,但《闵行诗存》“序”中所描述的“舟车辐辏,人物昌丰;虽无临淄之十万家,已聚德星于五百里。”之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却有幸留存了下来,且引起越来越多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探索。

《“小上海”老闵行》试图寻觅老闵行的“老底子”,关注老闵行的历史发展变化。

9月起,第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晚,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

声明:生活头条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gdcy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