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使用过的字体

08-10 手机 投稿:盛冬卉

历代王朝使用过的字体有篆书、隶书、燕体、楷书、草书、宋体、仿宋体、黑体等。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 悬针 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 秦篆 ,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 蚕头燕尾 、 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 之称。 燕体,也叫燕书、燕书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所创。燕体如笔露锋,收笔出锋,中锋用笔,右下取势,既继承了传统书法,又和传统书法有区别,呈现一种鲜明的新的书法书体个性风格。

求中国各时期字体

甲骨文 小篆 大篆 石鼓文 魏碑 隶书 草书行书 唐楷 大体上是这样的脉络。通常说先有楷书然后再有草书,实际上是错误的。由于工作忙图片就不给你发了,你可以输入以上各书体上网搜索,不难找到。

中国古代字体中有哪些字体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 篆 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 包括简帛书 真(楷) 包括魏碑 行 草 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 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甲骨文、金文、籇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起源哪个朝代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 大篆.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 小篆.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 隶书.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界,但是难于辩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王铎行草五言律诗轴,绫本,纵262厘米、55厘米。上海朵云轩藏。 内容为五言律诗一首,诗镜苍凉沉郁,字势纵横捭阖。以其诗文、笔意推之,约为王铎四十五岁时之作,其书风已明显转

清代俞樾《各体书六条》屏,6条,纸本,纵142.5厘米,横38.3厘米。 此作以楷、行、隶、篆等各体书录写诗文六种,送与友人“臞客”。其楷、行二体笔墨庄静秀逸,富于文人气质。隶书

赵孟頫致崔晋痔疮帖,来源:《渤海藏真帖》 释文:进之足下:贱体痔疮大发,欲得椿树子如此(图案)样者,望买少许,并好棕糊刷要一枚。孟頫。

毕沅(1730~1797),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历任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实授甘肃巩秦阶道台、安肃道

声明:生活头条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gdcyjd.com